采血管常见问题汇总
2021-01-05
采血管方便了我们日常疾病的检查,但有时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,现就问题略作总结
一、溶血:
红细胞破裂,血红蛋白逸出称红细胞溶解,简称溶血。主要表现:血清出现红色。原因:机械性强力振荡、突然低温冷冻(-20°--25°)或者突然化冻、过酸或者过碱,以及酒精、乙醚、皂碱、胆碱盐等均可引起溶血。具体变现为:
1.标本采集不足量,管内剩余真空的存在造成红细胞破裂,80以上是受外力的影响。
2.采血量不足,负压过大;
3.如果用碘伏消毒,在碘伏未干的情况下就进行穿刺,标本可能会发生溶血:
4.添加剂的影响;
5.采血管中的血糖管(血细胞会不断吸收糖分,为保障效果需添加氟化钠,可抑制葡萄糖分解,导致溶血,但不影响效果)。
二、挂壁:
无添加剂(采血管中的普通管)、分离胶+促凝剂、促凝剂管内壁进行硅化处理,避免血细胞附壁,防止离心时细胞破碎,释放细胞内物质到细胞外影响试验结果。
挂壁主要原因就是硅化不好(硅油质量、硅油型号等)。
三、纤维蛋白丝:
主要存在于分离胶产品
主要原因:
1.血液没有完全凝固,采血后将标本放置30分钟再离心
2.促凝剂不足,时间短。建议按标注颠倒混匀5一6次。
3.血栓患者含抗凝药物。血浆里有FIB,血清里没有,容易造成堵针
4·离心力不够,离心时间过短。离心3500 rpm - 4500rpm时间不少于5分钟。
四、分离胶翻转不良
分离胶在正常情况下规定时间离心分离胶没有完全返转,不能够将血清和血块分离。
注释:分离胶的易反转性和稳定性是其质量的主要评估指标,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:建议较好储存条件(18一25°C)
混匀(及时充分摇匀,6-8次)血液凝固时间(推荐最少15分钟)
上一篇:采样拭子标本采集方法2021-01-04
下一篇:采血管采集顺序指南2021-12-24